新闻动态
9月14日,“区域国别学·北京论坛2025”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区域国别学院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学术支持。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韦仕珍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韦仕珍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东盟国家政治文化与公共治理研究分论坛由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东盟学院/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国家民委东盟国家政治文化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东盟研究中心承办。该分论坛聚焦东盟研究,与会嘉宾围绕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区域认同、文化政策、经贸合作、外交策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论坛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国家民委东盟国家政治文化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主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叶兴艺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陈丙先教授主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技传播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东盟数字科技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晟,潍坊RCEP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潍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魏建平做学术点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杨保筠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脉络、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为题的学术报告。他提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理念萌芽到机制化再到深度融合的演进历程,要准确把握双方合作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尊重东盟内部的多元特性,以“双边带动多边”推进共同体建设。
叶兴艺教授作《复合相互依赖的视角下人工智能对东盟中心性的影响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这一新兴技术力量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格局,对东盟中心性的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尊重东盟中心性的前提下,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中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陈丙先教授作《菲律宾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态度演变研究》学术报告。他通过对比菲律宾的政策变迁,梳理菲律宾对美国“印太战略”态度演变的脉络,分析其对美国“印太战略”态度演变的动因,认为中菲之间未来可塑,中国应趋利避害应对菲律宾对美国“印太战略”态度。
本次分论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辽宁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等数十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近50人参会。充分展现了中国—东盟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力与创新力,为理解区域治理与合作机制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参考。未来,学界期待更多具有建设性与前瞻性的学术对话,共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初审:叶兴艺 王妃 复审:覃国化 终审:罗源)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