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举办首届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汇报竞赛活动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组已连续八年举行相关学习竞赛活动,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教于乐、以赛促思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不仅成为政治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新的课堂形式,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借鉴。
2024年12月17日和18日,202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两个班级分别在学友楼603教室和博学楼三教四梯教室举行此次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汇报竞赛活动。由于考试复习原因,本届学习竞赛活动只举行了前期的班内预选赛,两个班119人全部参加此次小组探究成果汇报和点评,但活动热情不减。经过近2小时的成果展演、内容汇报和学术交流,最终评选出每班前三名共六个优异小组,题目分别是:一班的《动物政治学与中国政治智慧:一场跨界的对话》《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现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为切入点》《佛变——佛教的本土化改造》和二班的《一场穿越纸面的时空对话——<韩非评传>读后》《科技之光,人文之魂——科技革命与人文精神的“两衡”》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国际视野及外交理念》,它们其中有的跨越学科、深入智慧,极具思想性;有的立意新颖、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性;有的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富有开放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我们带来了一次交流盛会和思想盛宴。
图1 梁徳祥 主讲《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现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为切入点》
一、精准阅读:深耕经典,创新学术写作,赋能传统
202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围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进行了精准阅读活动。通过“研读-写作-批判”于一体的学习模式,探索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跨时空对话中展现青年学子的学术潜力与责任担当。
(一)以经典为锚:精选文献,深耕思想内核
精准课外阅读活动以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为核心阅读书目,学生自主选择《孔子评传》《王安石评传》《黄宗羲评传》等经典著作,并辅以“马工程”《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进行对比研读。为了深化理解,班级利用“学习小组”,通过线上共享笔记、线下读书会等形式,梳理不同思想家治国理念的异同。例如,在研读《朱熹评传》时,有同学结合教材中宋明理学章节,对比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不同学术体系中的阐释差异,并标注文献出处,形成严谨的学术思维习惯。
(二)以写作为径:创新体例,锤炼学术能力
关于课程作业方面,任课老师鼓励学生以学术散文、书评、研究性论文等多元形式呈现阅读成果,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突破传统课程论文框架。另外,针对多人选择同一思想家著作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交流学习,老师提出集体完成此篇作业的要求。如选择《张居正评传》的4名学生组成了研读小组,分工负责史料考证、观点综述、前沿追踪等模块,最终由第一作者统稿并依据贡献值排序署名。同学们表示:“集体写作既考验协作能力,也让我们学会在观点碰撞中达成学术共识。”
(三)以批判为翼:对话前沿,探索研究新境
作业内容聚焦三大维度,彰显新课改“学习革命”的理念。
1. 文本比较:同学们对比评传“丛书”与“马工程”课程教材的编纂逻辑,找出两者的书写差异和不同观点。例如,《王阳明评传》以人物生平为主线,而教材更侧重思想流派的宏观脉络解读。
2. 学术追踪:同学们跟踪学术前沿,参考近三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所选思想家的学术研究动态。例如,《韩非评传》学习小组引入数字人文方法,可视化呈现学界对法治理论议题的关注。
3. 创新建言:同学们立足既有研究空白,表达个人对未来研究的相关建议和想法。比如,有学生建议“运用政治心理学框架重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决策模型”,亦有学习小组呼吁学界“建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术语的多语种数据库”。
二、小组学习:学术问题的团队合作和探讨
面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升级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组提出了“八个‘爱上’”新的课程核心指标,即爱上一个人、爱上方块字、爱上古文献、爱上老故事、爱上古村落、爱上大基层、爱上家族史、爱上出生地,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批判性,而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一条有效地到达这一目的的重要路径。(详见学院官网《传统文科课程的能力实训新标——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八个‘爱上’”为例》)
(一)沟通交流,在了解中培养情感
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小组成员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特征、优势特长,将班级大群体缩减成组内小群体,在学术问题探讨和学习经验交流中,小组成员能够更经常、更大胆、更深入的交流。其中,有一组成员都来自同一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围绕“爱上出生地”进行小组学习,共同交流自己对家乡的看法和感想,探究家乡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共话家乡的未来繁荣,围绕着共同的深情故乡,小组成员由陌生到熟悉,彼此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学习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彼此之间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和情感。
(二)合作探究,在碰撞中相互促进
学习小组结合自身特殊情况,发挥组长关键作用,建立线上学习小组,规定讨论时间和频率,如“一周一次”“两周一次”,利用多种形式、围绕不同主题进行问题探讨,或以日常交流的形式发表自己的即时看法,或阅读相关论文收集资料整合成文,或线下约定时间地点聚会交流,而其中主题或围绕老师课堂教学的有关主题进行探讨,或各组成员轮流依次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讨,或结合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时代问题进行探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在思想碰撞、据理力争、引据说服中相互促进、彼此提高。
(三)及时评价,在反馈中帮助指导
任课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督促和及时检查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本学期共组织了两次抽查、一次普查、一次优秀笔记评估和两次全员批改。其中普查由各班班委干部组织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抓大放小,及时进行反馈,并抓住有关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在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同时说明方法、指明方向。其中,对于人物评传阅读,指导学生由学生自己与评传作者双向对话转向学生自己、评传作者和评传思想家三方交流,又如,针对一些小组的村落研究,指导学生由社会学视角转向政治学学科视角,突出政治性、历史性、创新性。
图2 农丽雯 主讲《佛变——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三、小组展示:知识的输入和思想的输出
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将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组以学习竞赛形式组织学生选择相关主题进行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朝着专业化、学术化、思辩化方向发展,为学业提高和论文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培养“有思想的人”。
(一)加工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任课老师强调,“知识需要消化,在于精而不是多,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小组学习不只是在于交流讨论,更在于在彼此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小组讨论所形成的见解和思想往往较为零散,而学习汇报竞赛活动则需要把零散甚至矛盾的见解整合在一起,而PPT就是最好的整合载体。在“动物政治学与中国政治智慧”的主题中,组长征求组员意见,整理出整体结构和框架,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整合成员见解,并在初步形成一稿内容时,又进行组内批评和交流,针对其他同学负责的部分提出改进建议,并注意PPT形式排版的适度和美观,最终形成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PPT内容。
(二)互动设计,扩大彼此间的批评交流
在组内成员相互交流的基础,促进各小组之间的交流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环节。竞赛活动是一个思想输出和展示的过程,也是一个检查的过程。活动设立加分规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对待和准备这一活动,而活动中的学生打分和评论环节,则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汇报并给出较为公正分数。大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拓展知识,如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国际视野及外交理念”的汇报中,一些学生就如何将相关知识和时代背景以及发展沿革进一步结合和拓展提出了较好的完善意见。
图3 林皓涵 主讲 《探寻千年古韵——穿越古今的城隍信仰与文化奇观》
四、教材自学:以思辨之力,探寻课本智慧
202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以“教材自学+批判思辨”形式,课后深入学习“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创新自主学习模式,激发课程探索的热情,在思想史经典中培养独立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展现出新课改“学习革命”的教育理念。
图4 学生自学教材笔记展示
(一)教材自学:深挖思想精髓,构建历史视野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马工程重点课程教材,系统阐释了中国政治思想从先秦至近代的演变脉络与理论精髓。课后,202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撰写读书笔记、梳理思想流派等方式,深入解读儒家“礼法合治”、法家“以刑去刑”、墨家“兼爱尚同”等核心政治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学生自学笔记写道:“教材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刻板认知,例如‘民惟邦本’理念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层关联,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中华政治文明的连续性。”
(二)批判思辨:聚焦学科素养,激发思想碰撞
为了强化教材自主学习的深度,202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两个班利用“学习小组”,围绕教材中的核心命题展开研读。在“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适应性”“中西政治思想对话中的文化自信”等议题讨论中,同学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展开研读。
例如,在“法家‘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建设异同”的辩论中,学生从历史语境、价值内核、实践路径等多维度切入,既剖析商鞅、韩非思想的时代局限,也探讨其“法不阿贵”“一断于法”理念对当今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同学们一致认为,“批判性思维教会我们不盲从权威,而是以辩证眼光审视传统,这种能力对创新研究和现实问题分析都至关重要。”
附件:2024年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2级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的29个选题
1.谢植涛、李宇明《<徐光启评传>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比较分析》
2.马啸然、金渤轩 《“窥视”殷周儒教中的政治理念》
3.蒙鑫美、龙伟梅《一场穿越纸面的时空对话——<韩非评传>读后》
4.梁徳祥、舒秋生、苏一帆、永忠江村《《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现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为切入点》
5.孔祥年、黎博宇、黎秋林、蒋发琨、苏永新《“后王守仁时代”到来?》
6.符杨雪、王疆慧 《岳飞之死是否必然?》
7.李春绮、覃惠冬 《“横渠气象”:<张载评传>之深度品鉴》
8.许春咪、莫雯韬 《“网络厕所”及其治理》
9.陈显鑫、段湘文 《<墨子评传>读后:古代智慧与现代启示》
10.秦雅琪、李敏婷《<吕祖谦评传>:书写与思想》
11.侯钰茜、字彦聪、夏雨欣《璀璨华章:论宋朝治政思想》
12.农丽雯、黄灵芝、李姗颖、杨美美、林冰 《佛变: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13.沈建琳、韦文荟、黄嘉淼、苏冬梅、曾灵、张立莹《<董仲舒评传>:时代及其思想》
14.宁雪岚、陈铁方、陈洲莲、李佳程《现代中国道路与传统政治思想》
15.许茜茜、罗静 《<陶弘景评传>:道家的政治思想》
16.廖巨龙、郭俊杰《布洛陀:壮族神话与政治》
17.赖春娇、李美满 《<孙中山评传>:独特的岭南政治思想家》
18.黄欣怡、梁雪、周静妍、李玉翡、农翠松 《<秦始皇评传>:“千古一帝”》
19.马索飞牙、马鑫玉、肉扎•艾尼瓦尔、农惠美 《商鞅变法:事实与书写》
20.邓思塬、陈文玲、尹俊人、莫冰冰、覃嘉莹、黄宝仪《儒法道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多元竞争格局》
21. 陶琪华、唐静煜、李白莲、王生妹、梁如静、黄嘉雯、廖晴晴 《动物政治学与中国政治智慧:一场跨界的对话》
22.曾金萍、黄思宁、黄梦丽、林皓涵、梁胜、王泽峰 《探寻千年古韵——穿越古今的城隍信仰与文化奇观》
23.李娜、黄娜、梁严予、韦姗姗、潘小艳、乔轩然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交织与相互作用》
24.邓雅丹、黄佳慧、冯慧宁、滕东枝、梁康芳、王冰冰《壮族神话传说中的政治叙事与想象》
25.覃禄恒、黄章华、许嘉榆、蒋玮宁、秦汝嘉 《东兴市深沟社区治理:从个案到模型》
26.陆小娜、韦红乔、李英涵、徐延秀、罗凤合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国际视野及外交理念》
27.农燕姿、梁丽雪、麦瑛瑛、何婷春、余婧、蒋琪雯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文精神命运:技术与行政管理视角》
28.陈映君、文海盈、宁文静、邓思馨、唐榕鞠、蔡卓慧、刘梦娇 《科技之光,人文之魂——科技革命与人文精神的“两衡”》
29.赵美瑶、覃祚毅、雷景程、唐祥羽、蒋小宇、何家强、苏婉秋 《大皇后村的村落政治与治理秩序》
(初审:杨天保、王妃 复审:崔万安、韦德宗 终审:罗源)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