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实践教学暨自主学习竞赛活动在学友楼604教室落下帷幕。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班级共127人参加此次自主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前期的班级内部评选,共选出6个参赛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小组学习汇报与展演。此次自主学习竞赛活动由任课老师杨天保与每班3名学生代表共同组成10人评审团,严格参照各项指标,从选题价值、知识容量、学术发现、思想创新、课件制作、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经过激烈的角逐,“科举小组”题为《科举家族——以桐城张氏为例》的学习汇报获得大家的喜爱与认可,成为此次自主学习竞赛的冠军。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学研究,为我院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与新路径的思考,下面以“科举小组”学习小组的活动参与过程为具体实例,从本次实践教学的活动规定、选题缘起、内容框架、互动设计、组织安排、活动心得等方面,对此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一、活动规定
1.分组:班级内部任意组合,形成5-6人的学习小组。
2.主题:评点教材、评点“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阐述学界最新成果与动态或者继续深度挖掘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等。凡与“中国政治思想”相关的内容均可成为小组自主学习的主题。
3.赛程:
第一阶段预先赛,各班班内竞赛,11月份由班集体自主课外组织完成,11月29日,班干将本班PK结果与小组排序上交给任课老师,从中选取本班较优秀的2个小组,代表本班入围决赛。
第二阶段决赛,12月30日开展3个班、6个优秀小组代表的比赛。在三个班级中随机抽选学生代表与任课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团,最终选取出冠、亚军小组,冠军组每人实践教学类平时成绩加8分,亚军组每人加5分;其他学习小组,需统一上交一份电子版PPT,作为作业备查。
4.比赛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展演与汇报,时间为15分钟。
5.相关指标:
①选题独到,引人入胜,能激起共鸣;
②PPT制作精美,图文并茂;
③语言表达清晰动听,不哆嗦,思想在舌尖上跳动;
④团队有机协作,整体有画面感,一如小品上演;
⑤分享内容丰富,设计规范科学,学术气息浓厚;
⑥时间安排合理(低于10分钟或超过15分钟,皆扣分);
⑦有思想,且思考完善;
⑧有批判、怀疑、想象、胆识等相关珍贵元素。
二、选题缘起
关于选题,“科举小组”最初的想法是对老师之前布置的课程作业——“重新认识你自己”——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做进一步的探索。一方面,每个人虽有姓氏但皆实不知姓氏,开展姓氏学、谱牒学等的综合研究,能激发出学生更高的学习探索热情;另一方面,姓氏问题与个体成长,关系紧密,能形成有价值的发现与指导。但因资料庞杂多端且不易与自身经历形成有效联系,并考虑到展演时间有限,该小组不得已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在另辟蹊径的过程中,该小组成员集体重新翻阅课堂笔记,最终一致确定了科举家族的研究主题。选择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科举家族问题,学术性强,难度较大,其他队伍可能较少涉足;二是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及的关于三国时期梧州“士氏”家族兴衰史的研究思路,让同学们深受启迪;三是该主题与他们目前的知识储备、信仰建构等联系紧密。至于以桐城张氏为例,原因是相对于其他科举家族而言,大家对其代表人物(如张英、张廷玉)耳熟能详,以学习小组的准备时间和现阶段的学习能力来说,较能操控,实现整理出新。
三、内容框架
在收集桐城张氏科举家族资料的过程中,该小组发现相关内容包罗万象,社会背景与制度背景复杂,关于家族盛衰原因说法不一。出于对知识容量与内容准确性的考量,该小组最终选择从6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对桐城张氏家族进行描摹:
1.阐释学界对于科举家族的定义;
2.介绍桐城张氏家族兴起前的基本情况;
3.概述桐城张氏家族发展的三个阶段(兴起、繁荣、衰落);
4.罗列家族取得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的联姻状况;
5.对家族盛衰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
6.介绍家族目前的相关动态。
四、互动设计
此次活动的其他5个学习小组选题分别为《民间信仰对乡村治理的意义——以依饭节和妈祖文化为例》《匡亚明<孔子评传>述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下的中国“南北”之争》《从传统天文学看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走近真实的秦始皇》,“科举小组”的选题《科举家族——以桐城张氏为例》,与其他5组具有趣味性的选题不同,“科举小组”需要增设更多环节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并在展示过程中确保观众注意力的集中。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科举小组”分别对导入、切换、收尾这三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
1.导入:为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该小组选取大家较为熟知的两则故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浓墨重彩地口述张英“六尺巷”的礼让佳话,以便唤醒观众的历史记忆,引起共鸣;二是直接采用现代小剧场的方式,编排演出,还原被誉为雍正皇帝的“肱股之臣”张廷玉的历史生活场景,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酿造气氛,激发观众热情,强化传统认知。
2.切换:考虑到在场观众的审美疲劳,“科举小组”优化了汇报展演的节奏与方式,充分展现小组成员的默契配合。小组决定人人都上台当一次“主讲人”。于是,话筒交接过程,就是一副副新面孔、一种种新语言风格、一份份新论证报告重新展示的过程,创新的展演方式让学习小组与观众实现可持续性的对话交流。这一切展演换模式,既尊重了观众群,给予新鲜的学习体验,也以机会均等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展现了小组成员的能力。
3.收尾:学习汇报展演的末尾,观众也许会产生疲倦的状态,但同时也有更高的期待。该小组在结尾部分联系课堂教学,设计出问答环节——“请问大家是否还能记起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的张氏祠堂号(百忍堂)?”通过一问一答,既增强互动性,又呼应授课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五、组织安排
由于准备时间及能力有限,为提高效率,小组在资料收集、内容筛选、观点整合、PPT制作、汇报展演等方面明确分工同时保持高度的协调配合,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在总体设计框架内,每人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认领,重点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进行补充(如个人疑惑和思考、图片、影音资源等),在规定时间内发至群文件进行学习资源共享。
2.内容筛选:小组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讨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剔除重复内容,凝练概括赘余材料,初步形成核心观点和讲解思路。
3.PPT制作:组员自行制作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PPT,每人不超过4页。在规定时间内发至群文件共享。经由组长统合形成最终的PPT文稿后,根据主题与内容进行顺序调整与词句凝练,做到画面美观、内容精简。
4.排练准备:每位负责人要提前根据自己的PPT进行试讲,脱稿流畅的讲解所选部分内容,时间不超过3分钟,每个组员须对自己的汇报部分烂熟于心。在小剧场扮演角色的组员不仅要进行多次心理预演,在比赛之前,组长根据大家的空闲时间统一安排三次预演。
5.总结复盘:组长认真总结组员讲解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供建议与指导。
六、活动心得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各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进步,所思所想所得,不尽相同。
①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韦娇妹表示,此次教学实践活动,个人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真谛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只有让每个成员都闪烁出自己的光芒,最终的呈现才是比较圆满的。二是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实践教学为同学们提供了检验本学期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从知识到思想”“从怀疑到再生产”“从观念到方法”等理念的价值意义。比如,学者们对桐城张氏家族兴起前的历史研究较少,几近空白。所以,作为分享人若是不搞清楚,那就无法说服听众。再比如,对于家族的发展阶段划分,学者意见不一,主要有三个阶段和四个阶段两种说法。于是,在本小组的汇报中,分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是否认同等等思考,让我们得以进步与成长。三是生命不息,思考不止。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甚至到决赛时仍有很多疑问还没来得及解决。赛后,老师的精彩点评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足。尤其是,研究科举家族却缺少对相关时期的科举制、君主专制等制度变迁的大背景分析,从而导致最后对家族盛衰原因的归纳颇浮于表面。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多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这不仅需要基于老师课堂传授的理论方法,更需要通过一次次实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②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刘紫千认为,第一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小剧场表演,还是在一百来号人面前扮演“皇上”的角色,着实有些紧张。但是,表演完成后,发现自己能够再现宰相张廷玉的可贵品质,感觉又像是成功解锁新技能般新奇。相信每一个小组的课堂展演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排练试讲,这个过程甚至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然而,小组合作的力量让他们一次次达成共识,最终化为得心应手的演绎。另外,在这片土地上,千万个家族消失得不见踪迹之时,安徽桐城清河张氏后人却在努力地留住家族历史与家族记忆,在2020年完成七修宗谱工作,着实令人敬佩。
关于此次课程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告别“知道分子”与“知识奴隶”是一个较为痛苦的过程,犹如剥皮抽筋。他们原本习惯于“臣服”已有的知识,珍贵的批判精神被抛之云霄,好似真正坐实了现在大家热议的“复读机”与“打印机”的说法。“知其然”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追根溯源,甚至展望其未来。近代史家陈寅恪先生的话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仿佛仍在回响耳旁。究竟是“为思而活”还是“为活而思”?相信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针对此次小组展演,老师点评中提到:“民间还有‘宰相家族’一说,其内涵与‘科举家族’有何差异?为何要如此表达?”等等,显然表明,课堂展演虽已结束,但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在人生的舞台上,思想无疑是缤纷的光束,希望自己能借其璀璨,照耀自身。
③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韦春艳表示,“科举小组”的汇报展演能够取得这个成绩,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首先,从选题到定框架、查资料、做PPT和无数次的反复排练,众人深感小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参考资料的整合使用、讲解时间的把控、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等,协作的每个细节,小组成员都认真对待。其次,韦娇妹同学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对知识的深入分析和考究,对学术态度的严谨认真,对同伴的耐心诱导辅助等,都让大家颇有感触。本人在准备关于张氏家族由盛转衰此部分内容的资料以及汇报的过程中,我深刻明白,对于既有的资料,不可一味照搬照抄,要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运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方能取得进步。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受杨天保老师授课时讲解的一些方法论的影响和启迪。比如,“学会用数字说话”。经过反复地搜寻资料,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详细梳理张氏家族的兴衰史。此外,我们小组在探究清代张氏科举家族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呈现自己的思想,追根溯源,提高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杨老师曾说:“每个人都要有一部自己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所以,自己理当不断地将老师课堂传授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求索真理、修正错误,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④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安妍分享到,本次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把老师课堂所讲运用到实践中去,参与过程感受颇深、获益匪浅。比如,本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关注到“what+why+how”这个方法论,以及“从观念到方法”等新的学习理念,这些都在展演中得以合理运用。同时,在本课程学习中,我明白了知识是中立性的,没有对错,而思想是有对错的。所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不能墨守成规,敢于怀疑,自我促成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我对张氏家族衰落的起始时间有所疑问,部分资料显示张氏家族第16世是衰落的开始,但第13世以后就明显出现衰败迹象。于是,我们小组将学界划定的13-15世为张氏家族“繁荣阶段”的说法,改写为“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最后,学会用数据说话,保持学术严谨性。在ppt展示的内容中,运用数据来说明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最具说服力。
⑤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陆丽丹讲到,在此次小组合作中,所有成员都参与到了从最开始确定选题到最后彩排的每一个环节,大家在合作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也从其他组员身上看到很多闪光点。比如,韦娇妹作为本小组的主心骨,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和建议,还有一些成员在整理归纳时概括精炼准确,善于发现问题等等,这些都值得其他组员借鉴学习。
本人负责的部分为张氏家族的文化成就和联姻情况,而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不显生硬的将这两个内容进行联系并完成过渡。本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张氏家族的女性成员。通过相关资料发现,张氏家族的女性她们不仅相夫教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文化作品。可见,良好的家风也离不开女性成员的作用。找到这个切入点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的魅力。历史的推进没有什么断层,每一个问题和它的发展演变都是有迹可循的。有时我们强追着一个问题,但适当转过弯去,就可以在很多被忽视的地方找到令人惊喜的景色。
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总是会联系杨老师课堂教学的启迪。杨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部自己的政治思想史,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吸收到的知识,敢于质疑、敢于探索。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的四大转变——“从知识到思想”“从观念到方法”“从怀疑到再生产”“从教育到不教育”都是艰难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当努力寻找新视角,更加勇于质疑和探索,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⑥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学生农香香表示,这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家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将所学的学习方法有效运用的具体实践中。关于此次比赛,本小组能够进入决赛甚至拿下第一名,大家感到有些意外。现在看来,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小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上台演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作为主讲人,我上台演讲的经历屈指可数。在班级内部竞争赛汇报时,演讲不够流畅,因为紧张停顿了好几次。决赛时要在一百多人面前演讲,顿感紧张和压力,生怕自己忘词,拖累整个小组,好在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讲解。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时,我发现老师不仅是从政治学科的角度来为我们讲授这一门课程,还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多学科的交融互证,使我对各阶段的政治思想前后之间的逻辑及因果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了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立场。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