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组开发出一种学生课外自主组队、合作探究、以赛促思的实践教学方式,经过五年的发展,它逐步走向成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已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参见《思想,是一个无疆界的国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实践教学暨自主学习竞赛活动侧记》, http://zgxy.gxun.edu.cn/info/1026/6537.htm)
2021年12月24日上午第3-4节,本年度课程教学的压轴大戏如期在学友楼403室举行,近120多位师生参与分享《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小组的学习成果。按照设计,3个教学班课外提前完成预选赛,各自挑选出2个优胜小组代表本班参与最终决赛。期间,共有6个小组、30位同学联手进入决赛,其题目分别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岭南之问》、《走进辛弃疾——文人眼中的将军,武将眼中的儒士,帝王眼中的儒将》、《“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与儒道交锋》、《认识你自己》、《楚汉争霸也是儒法之争》。历经2小时的成果展演、学术交流与技术角逐,《岭南之问》以岭南思想家在教材中的数量为思考出发点探究“岭南学”建构的必要性,《“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与儒道交锋》以儒道之争的视角再析汉匈战争的原因,先后以其思想性和创新性分别夺本年度冠、亚军。
图1 马钰斌 主讲《岭南之问》
图2 李霈遨 主讲《“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与儒道交锋》
这一活动形式,是师生反思中国高校课堂教学“范式”(尤其是高校传统文科课程)之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原理,以专题讲授+教材自学+课外精准阅读“三合一”的方式,最终促成学生“学习革命”的新路子。其中,比较成熟的做法主要有: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灵魂课”,为着实彰显“思想课”的课程品性与内在精神,课程组首先抛出“课程四问”:中国在哪里(中国性)、政治在哪里(政治性)、思想在哪里(思想性)、历史在哪里(历史性),将问题教学法进行到底,以最直接明了的问题,自一开始就激励出学习兴趣和热情,营建优良的自学氛围。
其次,超越纯知识教学层面,课程组提倡学习上的“四次转向”:从知识到思想、从观念到方法、从怀疑到再生产、从教育到“不教育”,将学习权利交予学生自身,有效开拓出更广阔的教育发展空间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再次,刷新课程指标体系,课程组合理添加“爱上一个人(与评传人物开展思想对话)、爱上方块字(“一字一部政治思想史”)、爱上古文献(领略中华元典魅力)、爱上老故事(吸纳乡土民间智慧)、爱上真学术(追寻学问人生新境界)、爱上大基层(增进公共关怀)、爱上双治理(强化经世致用)等核心要素,整体促成学生从增进知识到建构信仰的飞跃。
最后,赋予学习、思考与交流合作的开放性,课程组鼓励“人人都有他自己的一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让学生自我养成“懂中国、强信仰、会治理、重生活”的理念,自觉传承发展优秀政治文化,再生产现代政治思想,推动“中国政治”二级学科的新发展和新“中国政治学人”的诞生。
图3 付梦茹 主讲《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首先,课程组紧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系统,围绕政治思考的主体(哪些人有权从事政治思考)、路径(开展政治思考的空间、资源、范式、逻辑等)、内容(在概念/主题、知识/价值等层面进行哪些政治思考)、特点(中国政治思考的优劣贡献与未来)等,科学设置“中国治理思想十二讲”专题讲座:《农耕中国的政治思考》、《汉字与中国政治》、《人文中国的思想境界》、《“儒教中国”辨正》、《集体主义与东方共同体》、《中断与传承》、《治民理念与范式差异》、《宗法与古代中国政治》、《“家国同构”辨正》、《“三教合流”的信仰世界》、《“国家—社会”二元型治理格局》、《差序格局与乡土政治》,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文化底蕴、历史局限等。同时,对一些重要思想家、重要流派也进行穿插性的分析讨论,总体上为激励创新现代政治理论提供文化信心和智力支持。
其次,为促成学生自主同步自学教材,课程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例如,现有教材共收录多少位思想家?哪个时段上收录的最多,哪个时间段上的最少;哪个省份的收录最多,岭南有几位?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第一位有“列传”的思想家是谁,为什么是他?谁的列传书写最丰富?在身份、职业、性别、民族等方面,“列传”思想家们有何共性与差异?哪些思想家重农,哪些强调“民本”?哪些属于儒家学派?教材从同一份著作中直接引用文献超过3次的有哪些(含古今著作)?教材直接引用的所有古文献材料,是否准确(含标点断句及其阐释)?除了目前教材使用的“思想家+”的思想史写法,学界还会有哪些写法?教材哪一部分写得最好,哪一部分完成的最差,为什么?人是思考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就没有思想史。那么普通民众是否有政治思想,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思想,为何教材没有书写中国民众的政治思想?等等。
最后,课程组专门指定课外精准阅读书籍,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匡亚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部、涉及270多位思想家)中,要求每人精选1部作为本课程的必读参考书,既让本课程总阅读量达到人均100万字(含教材49万字),又与自学教材、课堂教学互相印证,学会思想研究及思想史研究的一般路径与理论方法。特别是,学习“精准必读书”后,既向外拓展又回归教材,考察是否需要给教材补充新的政治思想家及其“列传”,又有哪些可删减等问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本土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场域和资源系统,反哺本土也是实现教育功能的第一起点。一个不爱故土的人,决计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充分运用本土空间、本土资源和本土方法论等,以“在地化”知识新谱系完善《中国政治思想史》授课系统,才能
在“顶天立地”的原则下真正降落民间,为真实的社会流动性及其人口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急需的教育支撑。
图4 吴忠晓 主讲《楚汉争霸也是儒法之争》
因此,课程组紧紧围绕岭南边疆政治和民族政治,通过知识再生产,主要整合“国家—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民族村落”多元场域的人才培养传统和价值诉求,组织开展《讲好广西故事——增进民族地区政治学专业人才的本土文化自信力》、《汉晋岭南士氏家族兴衰的政治思想研究》等本土化案例分析,激励学生探究、开发本土的热忱和献身精神。其中,此次《岭南之问》坚持本土化的视角,发现地域政治思想的价值,沿着“岭南之岭南—中国之岭南—世界之岭南”一路思考下去,跨时段地以空间视角辨析了岭南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地位,引起共鸣,得到大家认同,故而勇夺冠军。
大学生的过程教育与养成教育,是国家、地方、高校、城乡等多层面知识技术、制度行为和价值信仰等相互接触、冲突和交融的进程,在知识教育形式之外,亟需开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信仰强化、生活教育“进课堂”一体化的新路径。《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小组学习与分享型比赛,是教学和学习的双重创新。
图5 刘隆 主讲《认识你自己》
就本年度执行情况来看,学生选取兴趣点及其研究内容极具多样性,视野开阔,让思维得到了锻炼。特别是,第一,已经形成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尊重权威又不盲从于权威的特色,能紧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材体系、重点人物,又在此基础上发现教材的缺陷与不足。其中,对岭南思想家的专题思考、对增加某些思想家的建议、对秦汉儒家和法家的新视野等,都体现了学与思、知识与能力的初步融合。第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强调古典的思想性与当代价值,但不“好古”“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力陈新说,力做新人,以新时代信仰和今胜于昔的自信,集合传统思想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第三,它使得课堂思政走向具体化和主动化,通过交流讨论古典传统政治思想,学生学习到如何认识自身,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坚持群众观点等,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和体悟者,是一种融入生活的逻辑进程。
图6 石慧芳 主讲《走进辛弃疾——文人眼中的将军,武将眼中的儒士,帝王眼中的儒将》
经过现场录制与后期视音频处理,为大家呈现了完整的小组演讲内容,点击下方链接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了解冠、亚军的详细分享内容。
《岭南之问》:
https://v.qq.com/x/page/s3315h1nqis.html?sf=uri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与儒道交锋》:
https://v.qq.com/x/page/u3315jt6jyr.html?sf=uri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